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保持产品的形象。翻译时可套用或模仿英汉成功的广告体例、英汉诗句、谚语等。百闻不如一尝(浙江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广告)。Tasting is believing. 译语套用英语成语:Seeing is believing ,换了一个词,语义真切,效果与原文相似。套用此成语的还有碧丽牌健美苗条霜广告: Bili slimming cream 一Using is believing.再如:婴儿爽身粉广告:Like daughter , like moth-er. 套用英语成语Like son , like father 。香烟广告语: To smoke or not to smoke , that is a question. 套用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a question”。这种译法也可用于广告的英汉翻译,这些广告运用英汉文化中固有的成语,言简意赅,尽人皆知,使消费者读来倍感亲切,并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广告的感染力。英汉广告中还有不少已形成固定的套语或固定的涵义,且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相同或大体相同,如四字格等,也可以采用直接套译的方法。
(五)修辞法
广告英语里很多词语是带有修辞效果的,为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某些不易直译的修辞格可以转换成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其他修辞格,以求艺术效果的一致。修辞格的转换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同一层次的修辞格转换;一是跨层次的修辞格转换。比如“三菱”汽车公司(Mitsubishi)向美国市场倾销产品时,创制了广告:“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熟悉美国历史的人一见这则广告,立即会想起《美国独立宣言》中“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日本广告商将原句中的“men”改为“cars”来突出广告诉求的目标,将原来的肯定句式改为否定句式,道出了该车的优越性能,这则广告词套用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句,使三菱汽车在美国成功地打开销路;而三菱公司向我国进行广告宣传时将其广告词改为“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古谚,运用对偶这种中国人喜爱的修辞手法,使中国消费者读起来既亲切熟悉又生动形象。如果在同一层次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跨层次寻找新的表达方法,以求艺术效果的一致。如,We take no pride in prejudice.(《泰晤士报》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里“pride in prejudice”有两种修辞手法,一种是英语修辞格仿拟(parody),与《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联系起来。一种是押头韵(alliteration)。原文的意思是说明自己的报道是客观公正的,不以偏见而感到骄傲。可以试译为“对于有失偏颇的报道,我们并不引以为豪。”通过这样的翻译,英语的修辞格仿拟(parody)和押头韵(alliteration)转换成了汉语的修辞格押尾韵(Rhymes),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押韵。这样通过修辞格的转换生动地传达了原作的意韵。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广告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其地位日益突出。实践证明,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不仅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直接影响企业或国家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朱剑飞.商业广告英语的用词特色及翻译技巧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6,(7).
[2]靳微娜.中英广告中的文化因素与翻译[J].经济师,2006,(8).
[3]黄文娟.文化差异影响下品名、商标及广告的翻译[J].商业理论,2006,(2).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