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 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 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 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 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 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 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 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 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 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 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 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 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 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 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 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 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 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 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 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 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 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 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 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 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 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摘自 《中国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