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基础科学
   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 【字体: 】  
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0:05:01   点击数:[]    

蒙古文物考古队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进行了近10年的发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朱开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五阶段,表1归纳了这五阶段文化遗存的年代、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特征[6]。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遗址的文化时期内,这一地区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方式由农耕、狩猎、采集向畜牧业为主方向的渐进过程。
    表1 朱开沟遗址经济文化与环境特征表
    Tab.1 The  economy,culture  and  environment  of  Zhu  Kai  Gou  site  
阶段   年代      环境      生产工具     猪:羊:牛
第一段 相当龙山文 木本花粉很少,主 石刀,石斧、石磨棒、
    化早期   要为草本花粉,其 磨石、骨镞、骨凿、  1:0.45:0.36
          中蒿、藜花粉占全 骨针。
          部花粉的50%。
第二段 相当龙山文 木本花粉中出现了 石斧、石凿、石刀、
    化晚期   少量的胡桃和漆等 石镰、石铲、石杵、
          阔叶林木,草本蒿 石纺轮、砍砸器、石    1:1.29:0.33
          、藜花粉增多,约 矛形器、石镞、角锄、
          占全部花粉的70%   骨刀、骨镞、骨匕、
          以上。      骨针管、骨针、陶垫。
第三段 相当夏早期 草本蒿、藜花粉继 生产工具中石器、骨
          续增多,约占全部 器、陶器与前段相差    1:1:0.27
          花粉的90%以上。   不大,惟出现了铜器,
                   且石器中细石器的比
                   重略有增加。
第四段 相当夏晚期 木本花粉中出现了 生产工具数量。种类、
          耐寒的云杉、桦、 制法与前段无明显区  1:1.15:1.15
          榆等,以松、桦针 别,骨镞、纺轮的数
          阔混交林为主。  量较前段增加,铜器
                   仍为小件工具。
第五段 相当商二里 木本以松、杉针叶 石器中除细石器与石
    岗文化阶段 林为主,草本蒿、 斧、石刀,其它种类
          藜花粉约占全部花 都有所减少。骨镞的    1:1:1
          粉的93%。      数量有明显增加。铜
                   器中除小件工具外,
                   出现了铜短剑、铜戈、
                   铜刀、铜镞、铜鍪、
                   铜护牌、铜项饰等大
                   型工具、兵器等。

  
  植被类型是环境特征的标志性指示物,朱开沟遗址不同阶段木本与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变化,显示出遗址所在地区环境的基本面貌与变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旱生环境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虽然在整个朱开沟遗址文化的5个阶段中,木本植物中针、阔树种花粉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存在冷暖、干湿波动的特征,但从整体看变干则是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层中蒿、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仅占50%,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植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达到93%,成为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属性,这类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环境逐渐向干旱方向发展的变化特征。对于全新世湿润期以来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具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向,地理学家从另一角度也给予了证明[7]。
  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伴随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活动方式与生存手段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发掘的生产工具中既包含农业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射猎的工具,这些工具证明了人们在这一阶段不但从事于原始农业种植,同时也将射猎作为辅佐农耕的重要谋生手段。在农耕与射猎两种生存方式之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朱开沟时期的人们在从事农耕与射猎的同时,还存在放养业。如果对于朱开沟遗址五个阶段的环境、工具以及猪、羊、牛骨骼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遗址文化层从第一段到第五段随着气候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羊、牛与猪之间的比例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猪、羊、牛虽然都属于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但由于动物之间生理特征的差异,一般将猪的饲养视为农业生产的标志,而羊与牛的饲养则成为畜牧业的象征。朱开沟遗址五个文化段中猪、羊,牛比例的变化,说明的正是农业与畜牧业比例的消长。第一段中猪所占比例超过羊、牛比例的总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在各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随着气候转干,农业逐渐消退,而畜牧、射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当文化发展到第五段时,不但房址、墓葬数量明显减少且分散,而且人们使用的工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

  • 下一篇文章: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 ››WTO对我国粮食区域流通格局的影响
  • ››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
  • ››当前台湾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分析
  •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探讨
  • ››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持续化的关系
  •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农村...
  • ››入世对中国农业利大于弊
  •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 ››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