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生命环境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 【字体: 】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1:43:06   点击数:[]    

和政治上动荡不定的东汉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辽对峙以及明中叶以后和清中叶以后的时期都是沙漠化的发展期。而这些时期也正与气候较为冷干相吻合,这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减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复的能力,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这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北方干旱草原地带的沙漠化数度发生和蔓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剧,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也就处于一个扩大和加重的过程中。

  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则充分利用了天然草场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能力,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境相对稳定。但自 18 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北方地区的人口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而迅速增长。50 年代以来,又经历了合作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几次拓荒高潮,使人口的年增长率达 2.5%~3.0%。例如,农牧交错的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从 50 年代至 80 年代曾达到 3.08%,平均人口密度从 10~15 人/km2  ;增加到 40~60 人/km2,高者可达 80 人/km2。内蒙古乌蒙后山 7 个受沙漠化危害的县(旗)的农业人口也从 1949 年的 51.5 万增加到 1985 年的 125.8 万。尽管进入 80 年代以后,北方沙漠化地区很少再有移民涌入,但由于人口基数已大,人口增加的速度并不见减缓,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实行照顾政策等一些原因,情况更是如此。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轮作制由往常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根据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研究,朱震达等于 1989 年提出了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与沙漠化土地的成因分类和发展面积表[4],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造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 44700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5.4%;以草原过度放牧为主的 49900km2,占总面积的 28.3%;以过度樵采为主的 56000km2,占总面积的 31.8%;以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为主的 1300km2,占总面积的 0.7%;以水资源利用不当为主的 14700km2,占总面积的 8.3%。沙漠化的过程就是在上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地表植被的衰退或消失之后,风作用于地表而产生的风蚀、搬运、堆积的风沙运动过程,主要包括:①风力作用下沙质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②固定沙丘的活化过程;③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前移过程。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上述风沙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外围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许多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的。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5],据史书记载,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宜农宜牧之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

  • 下一篇文章:洞庭湖区灾后重建的流域生态管理学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论园林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管...
  • ››探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
  • ››浅论常用消防设施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 ››浅论生态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建筑
  • ››探讨绿化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谈村镇绿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 ››浅论园林绿地工程建设的规范化
  • ››浅探绿化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探讨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污染与治理
  •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