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生命环境
   从1998年大水看我国未来防洪减灾之路      ★★★ 【字体: 】  
从1998年大水看我国未来防洪减灾之路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1:41:28   点击数:[]    

利性的超级行业垄断之实。

  (4)宏观经济格局调整问题我国宏观经济格局是与我国主要江河水系格局相重合的。东中西部问题也就是上中下游问题。目前,上中游经济能力的弱化在防洪上表现为两个不利的因素:一方面是防洪经济实力弱化;另一方面是沿河两侧低洼地区相对贫困化,强化了居民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这也是未来我国防洪体系建设与运行中的两大难点。因此,从防洪角度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调整已显得非常迫切了。

3 推动社会创新,探索我国防洪之路

  我国未来防洪事务具有独特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简单引用。在国际范围内,尽管发达国家不乏成功有效防洪范例,但国情因素差异太大,如在人口规模上,我国仅长江流域人口就约为美国全国人口的两倍;在发达国家用作行滞洪的沿河湿地,一般严令禁止人们居住,但我国在同类地区却有着高密度的人口;发达国家在防洪工程建设系统积累上,普遍有着超过 100 年以上的历史。而我国有着悠久的防洪历史,也有着近 50 年现代防洪理论技术应用的系统实践经验,但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防洪系统的工程积累却不足 50 年;未来我们要防范的范围是前所未有的,保护对象也具有动态性,如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人口、财富、基础设施等,保护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另外,经济实力、防洪投资等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未来我们应该基于我国国情实际,针对不同地区的现实问题,努力推动社会创新,走出一条实际可行的防洪之路。在如何保证创新机制和创新的可能方向上,目前亟待着手的有以下问题。

  (1)洪水灾害关联区的谐适性发展问题在河流上游地区,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有利于植被养护、水土保持;在中下游分滞蓄洪区,选择与水环境相协调的经济模式,包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农学技术解决耐涝问题和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问题,以减小分蓄洪的损失。

  (2)防洪社会保障制度与区域损益补偿制度的研究和实施防洪社会保障制度与区域损益补偿制度是加强防洪体系及其运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应强化研究,着力实施。

  (3)现代农田基本建设问题一是坡地与梯田问题,在退耕困难地区,与其坡地盲目垦植,不如有系统有规划地修建高稳定性、高保水性的梯田,变对自然的经常扰动为一次性扰动;二是结合河道疏浚,在河滩谷地,营造人工阶地,以提高局部的防洪防涝标准。

  (4)防洪事务管理制度改革问题对国家或地方的防洪事务,包括规划建设、资金筹措与运用、工程标准、实时水情等情况,社会公众应有知情权、审听权和监督权,并使之制度化。

  (5)加强防洪事业研究力量防洪是最大的社会公益事业,应集思广益,倘若相关专业力量绝大部分全集中于利益上高度关联、行政上高度隶属的一个部门之中,这对我国未来重大水事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应创造条件,动员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力量,加强防洪事业的研究工作。

  (6)加强水系演化规律的研究水系演化情况是防洪工作的基本依据,目前,我国水系演化规律研究非常薄弱,如主要河流的纵断面资料大多沿用 30~40 年以前的资料,这对防洪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及运用等极为不利。只有在水系演化规律把握之后,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具体防洪工程的客观有效性和经济有效性。

  (7)加强防洪工程标准化的研究水系演变必然导致原有的防洪工程运用条例的相对失效,行蓄洪区的使用标准、警戒线含义变化等问题随之而来,这不仅给工程的实际运用带来困难,而且也是地区间产生防洪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8)建立防洪虚拟演练系统为增加防洪实时应变能力,应充分应用现代信息、遥感、模拟技术,对不同洪水组合进行多种防洪调度的计算机虚拟演练,以寻求最佳的防洪实时调度方案。

  (9)有计划开展中长期灾害气象预测研究这是一项最为复杂和困难的研究工作,但从长期来看,中长期灾害预报是最为有效、最为经济、最为根本的防洪措施,必须有计划地开展这类世界前沿性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规划司办公室编.跨世纪的中国水利.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2 韩其为.长江今年洪水位超历史最高值原因分析.科技日报,1998-09-05 
3 金磊.国外洪灾及其对策启示.科技日报,1998-09-12 
4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今年我国洪涝灾情.人民日报,1998-08-28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 下一篇文章: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1998年大水看我国未来防洪减灾之路”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1998年大水看我国未来防洪减灾之路”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论园林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管...
  • ››探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
  • ››浅论常用消防设施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 ››浅论生态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建筑
  • ››探讨绿化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谈村镇绿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 ››浅论园林绿地工程建设的规范化
  • ››浅探绿化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探讨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污染与治理
  • ››从1998年大水看我国未来防洪减灾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