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和鞋子等。早期尼泊尔风格作品中佛像的手镯、脚镯等饰品显得沉重、衣着简单而单薄,到了久吴岗巴画派,佛像的饰品变得简便,怒神等的着装增加。另外,作品中是否绘有风景,绘制风景的风格如何,是否用装饰性云气或图纹来代替风景,饰品的造型与繁简度、主佛与客佛的布局安排,画面中金粉的使用与否或多少,主尊背光靠背与莲花座造型,线条与色块造型,色彩的纯度等等都是每个作品时代不同的形象信息,也是分类断代的有利论据。西藏绘画作品风格的总体特点即由早期的古朴、庄重、色彩单纯、构图简练而逐步发展成为画面华丽、设色艳丽、对比与纯度强烈鲜明、构图复杂多变、画面细腻、富丽堂皇的变化过程等都是作品断代分类的有力参考指数。 二、关于经验断代分类中易出现的一些误区 由于藏族传统壁画作品的年代跨度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其间又经历了无数次的时代变迁与动荡、毁灭与复兴的反复,包括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灭佛与昌佛运动等,都给现存壁画作品形态赋予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有史以来藏民族极端信仰佛教崇尚宗教,为壁画作品的断代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难度。如:现存古寺庙的壁画也许经过了多次修复,而西藏传统最普遍的维修方法是肥原有壁画的基本构架与布局拓印下来,然后把旧壁画全部擦掉,重新刷制墙壁后再把拓印稿勾画上去进行全新描绘,结果基本上成了新的作品。另外,在西藏广大信徒眼里最承受不了的是,常年被酥油灯烟熏后所形成的壁画面貌,他们怀着对佛教的无限崇敬之情,经过多方筹资后用鲜艳夺目的颜色和纯金粉重新绘制这些壁画。因此我们在进行壁画作品的断代分析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会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西藏壁画的保持程度存在着很大的不规律性,被广大信教群众平凡接触的一些壁画,也许是新绘制的作品,但不需多长时间就变成了仿佛历经沧桑的“老照片”。而大型宫殿内的某些看似非常新的壁画作品,有可能在绘制初期讲究材料的运用,在历史的演进中由于环境气候适宜、保护措施得当、人流量稀少等因素而被保持的相当完好。因此判断西藏壁画作品时不能仅仅从表面感觉去轻易下结论。 三、断代分析学者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与重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社会进步与创建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的作用越显突出,为了保护丰富珍贵的壁画与唐卡遗产,藏族绘画作品的分类断代工作显的更加重要和紧迫,尤其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传统绘画作品进行断代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因此对于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的素质、知识面、工作态度等等方面也都应该具有很高的要求。 由于受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气质和审美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西藏文化形成了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高原文化,而从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讲,西藏民族艺术体系最基本的基因是与西藏古代文明的演进方式和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是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生产传统、文化谱系结构乃至原始宗教模式等方面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特别是西藏传统文化艺术既具有悠久深厚的本土文化根源,又长期受周邻地区及异国文化、宗教的强烈影响,并且经过多次整合重组后最终发育成了一个高原独有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可见“西藏文化艺术的根本形态是藏民族性的,但同时又具有中国文化特性、东方文化特性和世界文化特性”。所以,从事断代分类工作者,在具备较完备的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藏族文化史有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以藏民族的历史、民俗。宗教、人文地理等广泛的知识为后盾才有可能胜任和完成好这项工作。另外也应尽快建立专业性和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机构与队伍,这是目前西藏该领域中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唐卡[M].文物出版社. [2]西藏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古格王朝建筑遗址[J].中国建筑出版社. [3]丹巴绕旦.西藏绘画[M].中国藏学出版社. [4]丹巴绕旦、阿旺晋美.西藏美术史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 [5]西藏文联.西藏艺术[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