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back)”。〔9〕在对参展的斯洛伐克画家的作品评论中,还出现了非常情绪化的语言:“绘画死了吗?绘画万岁!(Is painting dead?Long live painting!)”〔10〕
当代西方绘画的衰微和回归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的演变问题。我注意到博纳米和胡戈都把西方绘画的衰微归结为政治原因,认为对现存西方社会的抗议或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挑战,导致了传统绘画形式的衰微和更具社会批判性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以及装置、视像等“中性的形象载体”——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而绘画的回归则意味着恢复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秩序,或者采取“非政治的态度”,摆脱政治的管辖和经济的控制,恢复艺术纯粹非功利的审美价值,回到胡戈为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设计的主题——“自由领土”。〔11〕博纳米和胡戈都是当代西方具有乌托邦理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文章中还没有把绘画回归现象与艺术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据美国《艺术新闻》杂志报道,美国年轻一代的收藏家都期望收藏当代超一流的绘画作品,恐怕这也会刺激当代艺术家的绘画创作。当然,艺术形式还有它自身演变的规律,即形式的自律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形式的变化和消长。绘画的衰微和回归不仅是西方的文化问题,也或多或少影响到第三世界国家。我们中国所受的影响较少,传统的绘画包括中国画和从西方引进的架上绘画一直占据当代中国艺术的主流地位,装置、视像之类新媒体艺术并未构成对主流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我始终认为,绘画、雕塑、装置、视像等艺术形式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它们承载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装置、视像之类艺术形式也不会因为绘画的回归而消亡。不过,作为前沿的研究课题,当代西方绘画回归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思考,绘画的回归是否与后工业社会手工劳动的复归和人类创造本能的复归有关?绘画——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可能拥有最长久的生命。□
注释:
〔1〕蔡尔德•哈萨姆(Childe Hassam,1859-1935),美国画家和版画家,美国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之一。1886年至1889年他在巴黎学画期间发现了印象派,回国后定居纽约,这座都市的生活成为他特别喜爱的题材。他的作品清新亮丽,但有时相当甜俗。 〔2〕〔3〕《梦想与冲突》,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览图录,威尼斯,2003年,第424-425页。 〔4〕-〔8〕《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特邀艺术家》,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2004年,第35-37页。 〔9〕〔10〕《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各国代表》,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2004年,第35页,第202页。 〔11〕参见王镛《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现场考察》,《美术观察》2004年第11期。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