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亲的意识。在创造中,他们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是把时间、空间结合在一起,用一种流动的眼光、移动的立场摄取世界。这种散点透视是楚人的独创,给后世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以极大影响。中国山水画家们以心灵之眼笼罩着全景,随着上下四方的游动观察,使画家流动的情感伴随着时间的节奏演化成空间的节奏,从而获得有情有势、情势结合的效果。中国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步步移、面面看的观察方法以及“三远”的构图法都可以在楚美术中找到渊源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楚美术发展到中晚期,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日益走向精致和绚烂,其感性美成分逐渐增多,超越实用功能的、审美的成分逐渐增多,这样的量变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实际上,此时期的楚器物开始挣脱出礼器的藩篱而朝日常生活用器发展,除了实用之外,对形式美的追求意识日渐抬头,如楚漆器上那些婉转飘逸的云纹、卷云纹,规矩匀称而又萦回连贯、变化无穷的三角形纹、菱形纹等,大多是出于美观悦目的目的。此外,像反映贵族生活的系列绘画也在漆器上出现,成为美术史上一种全新的艺术趣味和艺术主题。虽然这一类艺术在整体上尚未成为主导的艺术历史类型,但它是数百年后魏晋时期艺术真正获得自觉的必不可少的先声。
【参考文献】 [1]庄子·养生主,诸子集成(第3册)庄子集解[M].中华书局,1954年 [2]王弼.老子·二十七年(注文),诸子集成(第3册)老子道德经(上篇)[M].中华书局,1954. [3]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4]黑格尔.美学(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