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绘画艺术
   重叠与融合——日本当代美术      ★★★ 【字体: 】  
重叠与融合——日本当代美术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21:45:46   点击数:[]    

工艺和美术的界线。《世界最高速度》通过表面加工的手段改变漆艺的传统价值观以及观赏方式,让观者通过作品的外表去追求表层和感情的一致,通过形象的异化提示生活的异化。个性化的“场”

  从历史上看,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由于长期受神权天皇制的制约而难以得到正常的生长。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尚未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价值观念,尤其是文化意识依然沉浸在深重的封建性之中,因此,新的价值体系始终无法真正建立。整体而言,这也与日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导致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缺失,使得近代以来日本文化中所萌生的个性意识和主体精神难以形成气候。同时,建立在以家族共同体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之上的“群体本位”的文化传统导致忽视人的个体权利和独立价值。现代以来,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对日本人的性格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致使其内部产生了矛盾与对立,其结果是促使日本人产生了向自我内部寻求主体意识的封闭性格,即向内追求个人感觉、情绪的自由与释放,可以说这种性格模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同时,现代化的进程已经极大地推进了日本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并提供了日本人重新确立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尽管依然可以从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自省式的生命体验和向往内部的感性追求,但是所表现出的风格与特征已渐趋个人化,逐步摆脱内向的、封闭式的“个人主义”,对个人生命经验的感悟也更多地与外部现实联系起来,人类的生存状态、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等“重大题材”也正在更多地为年轻艺术家们所关注。

  矢野部贤治的作品主体是各种灾害情况下的救生装置,在沉重的忧患意识后面,蕴籍的是“再生”的信念。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起飞几乎使所有人都对光明的未来满怀信心,但科技进步和人类欲望的直接后果并不仅仅是光明。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泡沫经济的崩溃、核电站的泄露事故等等,矢野部贤治在现实面前有一种危机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现场采访之行成为他艺术的新的基点,虽然已成废墟的游乐园再也听不到儿童的笑声,但重要的是他还遭遇了明知有生命危险却依然离不开熟悉家园的当地人。生与死的直接面对,使他经历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也由此孕育出更积极的作品观。从死亡绝境中的幸存者到对“再生”的期盼,是他作品的清晰路径。“到未来的废墟去”、“作时间的旅行”,他常用“妄想”来解释自己的作品,而超越“妄想”的现实使他的艺术有了新的切入点,表达出他往返于现实与虚构世界之间的思考,那些硕大且笨拙的装置里寄寓的是对人类生命的不灭理想。

  西尾康之的雕塑以自身感受为基点,表现他对存在于万物之间的“生命”体验。一般的雕塑制作程序都是先做出泥胚,然后再翻铸模型,西尾康之却是直接用黏土捏制模型,继而灌注石膏或水泥,被称之为“从内部向外的造型”,这一过程被他形象地描述为“子宫中的胎儿不断地向外界表现自己的存在”。他不借助任何工具,完全靠手指造型,其难度可想而知。作品题材从人物到各种动物及其变体,造型缜密而细致。更重要的是他的指纹以及手指运动的轨迹直接浮现在作品表面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凸显了“生命”的痕迹。他将黏土视为万物的母体,而自己则是孕育其间的胎儿,作品制作的过程既体验生命的过程。同时,他的作品从色彩到表面肌理还具有日本远古的绳文时代土俑的典型特征,跨越12000年的时空距离,他在现代造型上追寻源远流长的生命存在。

  平田五郎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他追求的是通往自身内部的心灵之旅。他曾在郊野的空地上挖掘只能容下自己身体的坑穴,并在坑壁上敷以石蜡。当他卷缩在坑底仰望天空,眼前蓝天如洗,石蜡的颜色在阳光下发生变化,他的心境也随之变化。他还在北海道结冰的湖面上用冰雪堆积小屋,随着季节的推移,一切又消融于自然。他还独自前往冲绳的亚热带丛林,漫无目的地行走,然后在没有人烟的荒野用蒿草搭建小屋,并且在第二年故地重访,与小屋再度相会。这一系列的作品过程只属于他自己,没有第二个人参与或目睹,除了拍下的照片之外,作品完全积淀在他自己心中,正如他总以“家”作为标题一样,平田五郎希将这些行为与作品视为自己心灵的归宿。近年来,他更将这种追寻心灵之“家”的思路扩展为颇具规模的旧屋改造计划。日本在都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偏远地区的人口日益向大城市集中,平田五郎在爱知县佐久岛上找到了因此而空置、荒芜的大量民宅,他通过组织人力、利用当地材料进行修缮,将其装置化、作品化,以表现当地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元素,“家”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与延伸。

  影像的意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日本激变的社会景观促使艺术家们开始在个体与世界的对峙中涉寻日本人的心理现实。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战败的打击使日本的民族自信心频临崩溃,无法接受的事实使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迷困于对现实的确认以及对自我身份确认的境地。由此,对真实与虚幻的辨别、对自我与现实的认知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等便成为日本现代艺术潮流中极具个性的潜在主题。“视觉与实在的关系”、“视觉与现实的不一致性”等也成为延续至今的命题。1990年代以来,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普及,“虚拟”与“现实”的对话再一次引发艺术家们的激烈回应。而随着对图像本质认识的延展以及技术条件的成熟和手法的多样化,影像作品也日渐成为新生代艺术家们热衷的形式,装置、行为等因素的介入使作品更具当代特征。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裕的消费社会之中,这个消费社会也正处在以电脑、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他们几乎就是伴随着电视、卡通、图片和影像而成长的一代,因此在进入艺术创作时,选择他们最熟悉的方式与手段则是顺理成章。媒介、影像热拓宽了他们参与艺术创造、拓展精神生活的空间,也使艺术创造和个性发展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同时更深刻的是一种民族式的精神体验。

  小野寺由纪1993年移居法国,作品主要是黑白摄影。她曾经的《旧衣画像》系列,悬浮在阴霾天空下的女装寂然而惶惑,人物形象的缺席似乎在提示自我身份的游移和模糊;2003年开始的《服装倒错》系列则是等人大逆光全身像。她将这些剪影作为一种没有性别的符号,是一个封闭的自律性系统,当观者的想象在这些符号间徘徊时,看到的是“万籁俱寂地包容着世界的身体”。它指涉人们尽管生活在视觉富裕乃至过剩的当代环境中,却依然承受着视觉饥饿与匮乏之苦。由于我们正日愈沦陷于人为符号之中,五花八门的形象所构成的视觉紧逼和包围几乎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景观。当这种视觉刺激无所不在并不断强化的同时,它也在钝化乃至麻痹人们对各种新鲜形象的视觉敏感。小野寺由纪有感于在日新月异的视觉轰炸之下,任何刻意塑造的形象都面临失去感染力的命运,人们对其视而不见、冷漠的心态导致对都市文化和消费文化中形象重压的逃避。随着形象和性别的缺失,她的作品告白了回归自然、渴望自由的心境远不是某种具体物象所能代替。这些几乎没有细节的影子们,如同无语的哑剧演员一般在引领观者解读她寄寓在黑暗中的心灵密码。这是让身心回归自然的选择,是对人为的形象压迫的反抗。

  安村崇拍摄的《描摹自然》系列将“自然”作为一个泛化的主题,通过辨析真实的自然与“自然的图象”的关系,提示其中理性化的“图式”概念。他将“自然”分为“自然的风景”、“被模仿的自然”、“自然与人物”、“被模仿的‘自然与人物’”等多个层次,并以自己的理解来分别拍摄它们。他认为印象中的关于“自然”的概念,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审美意识距离世界多么遥远

  • 下一篇文章:论视觉的规训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重叠与融合——日本当代美术”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重叠与融合——日本当代美术”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
  • ››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
  • ››中国新兴版画在现代美术史上的突出...
  • ››关于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探析
  • ››关于平面广告的发展思考
  • ››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的追忆...
  •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艺术生态
  • ››近现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
  • ››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
  •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 ››重叠与融合——日本当代美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