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艺术论文 → 电影艺术 |
|
|||||
夷平还是续建:中国电影理论的美学困境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6:16 点击数:[] ![]() |
|||||
现出来,将银 幕元素的流变视为人性嬗变的呈现,无疑将有助于注解一批悬而未决的影史遗案,或者从另一条路径去接近一些争执无果的谜题。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的历史性清理,实质上乃是启动了续建我国电影理论尚未构成完整形态的美学框架。同时,从神话时代自我的他性、空置,到精英时代自我的回归、主体的膨胀,再到公民时代主体的下降、冷缩,又极为有趣地暗合了西方由前现代到现代,再由现代到后现代的波动曲线。当下西方后现代理论主张通过全面取消“人”的主体霸道来夷平现代理论范式的锐气,也得到了符合国情的辨证地吸收。 二、对新中国电影史的美学诠释,可以帮助我们前瞻未来的图景,并为目下较为散乱、无序的创作和市场,提供理论上的疏导建议,扭转理论滞后现实的被动局面。当然,不是所有对历史的书写都有效地指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先行嵌入一个能与未来呼应的结构。我以为这种结构应该是由对一系列动态“完满”的追寻而导出的对各时期的批判立场。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