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审美教育性的例证分析 影视荧屏上,特别是电视屏幕上的众多的新闻类型的节目、科教类型的节目、纪录片等大多是以传授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像《西藏的诱惑》、《望长城》等一些优秀的记录片都既具有了丰富的知识内容有包含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给观众以美的感受。但是,影视审美文化中所蕴涵的教育性不仅仅是体现在电视大学或电视上所作的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的节目中,更多的是经过含有意味性的或娱乐的形式变换,以唤起观众自觉的共鸣和潜移默化的接受。一方面,与文本文化不同的是,影视文化凭借其声画并茂,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画面的有机组合,来显示事件的发生、发展,暗示结果或暗示“应该如何”。例如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推出的法制节目《今日说法》、《拍案说法》,二者都将节目内容的重点放在讲清案件的来龙去脉上,并通过借助演员的表演真实地再现案发的全过程,由于所涉及的案件全都是真人真事,加上节目还邀请到司法界的权威专家针对案件的审理、判决全过程进行点评,完全没有说教,观众在观看后自然就会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通过这样的节目形式,观众既爱看又能在看的同时满足自己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当然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影视文化应该说是一种最感性,最通俗,也最具感召力的大众文化,说它“最具感召力”,一是表明了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另外也表明它极大的缩小了影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通过作品和观众之间所做的近距离的平等的交流,自然就能给观众以思考和启迪。以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为例,栏目邀请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德艺双馨”的演艺人士到演播现场,以聊家常的方式和观众一起共同分享他们所经历的人生故事。这些知名的演艺人士常常就活跃在影视荧屏上,本身就十分地具有亲和力,对观众来说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熟悉,通过他们对自己人生酸甜苦辣的回忆和讲述,观众也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得出一些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人格魅力的感召,获得心灵上的净化。从时间上来讲,影视审美中的教育性更多的表现为长期的对人心灵的渗透。无庸置疑的是当今影视艺术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诸如小说、散文、诗歌等语言艺术,完全地融入到了人们的世俗生活中,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观看影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进行影视审美实践,感受影视美中的教育性内涵也便成了人们一种长期的反复的习惯性行为。但是,影视审美中的教育性为什么说更多的以渗透的方式进入人的心灵呢?那是因为影视美的内容不仅仅是教育,观众在审美过程中的需求也不仅仅是教育,更多情况下,不可能以单一说教的方式强行灌输到大众的思想意识中,只能是对大众的意识的长期渗透。 也就是说,除了教育性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和教育性因素一起共同承载着影视美的内容,观众在进行影视审美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教育需求外还有别的需求需要满足,这个因素或者说这个需求就是下面所讲的娱乐性因素或娱乐需求。 二 影视审美的娱乐性 先来看一下美国学者E.卡茨列出的包括电视在内的由五种大众交流媒介来满足的基本需要:1.认识的需要:需要信息、知识和理解。2.感情的需要:需要感情体验和审美经验,爱情和友谊,渴望着美的东西。3.人格的综合需要:需要自信、稳定、地位、安心。4.社会性的综合需要:需要加强和家人、朋友和其他人的联系。5.紧张一放松的需要:需要逃避和消遣。①M.德福勒和S.鲍尔-罗基齐则指出了三种需要类型:1.需要理解一个人的社会世界。2.需要在这个世界中有意义地和有效地行动。3.需要有一个从日常麻烦和紧张中逃避的幻想。②从二者的研究结论来看,不论是E.卡茨的五条需求还是M.德福勒和S.鲍尔-罗基齐的三种类型,都共同指明了观众希望通过大众交流的媒介去满足对外在世界的欲知欲,从而获得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能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E.卡茨和M.德福勒等人不约而同地都在最后指出了观众对大众交流媒介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需求:娱乐需求。看来,在影视审美过程中,是否具有娱乐性也是能否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对影视审美娱乐性的理论分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一般都是出于娱乐的目的。虽然说娱乐不是艺术的目的,但是没有娱乐艺术的目的就不能实现。按照西方传统美学观点来讲,艺术之所以包含娱乐性,是因为艺术结构中具有游戏的因素。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 ① 转引自[美]约•费斯克、约•哈特利.《电视功能论》.任生名译.《电视艺术》1990年第5期. ② 转引自[美]约•费斯克、约•哈特利.《电视功能论》.任生名译.《电视艺术》1990年第5期. 游戏是充分自由的表现,不能不自由的游戏。而自由是艺术的精髓,正式在自由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因此把他诗歌看成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发挥了康德的游戏和艺术同时不带实用目的自由活动的思想,提出艺术的产生正是由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游戏的冲动是一种脱离物质束缚、不计较利害关系的自由活动,正是因为这种游戏的冲动使得美本身就成了人追求的目的,推动了美感和艺术产生。落实到影视审美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影视艺术中所包含的游戏因子,使得影视艺术具有了娱乐性,同时,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视听审美艺术,影视艺术不仅更加强调其中的娱乐性,同时也使得影视艺术的娱乐性具备了其个性化的特点。作为“声画合一”的艺术,影视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样式对受众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无法拒绝的视觉奇观和听觉享受。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拍摄手法,使观众能更加容易的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上获得愉悦享受。影视作品中经常采用多机拍摄手法,并通过不同景别、拍摄角度的选择使画面富于变化和运动感,给观众应接不暇的视觉享受。同时还有大量的特写镜头,特别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写镜头,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观众注意力的集中,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或填补感觉上的“饥饿”或空白,得到感官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听觉上也能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享受。悠扬的音乐旋律,精彩的人物语言都能给人以娱乐享受。影视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画外解说等不仅是剧情设计的主要元素,同时,还有重要的娱乐功能。精彩的语言在发挥自身叙事功能的同时,也能使观众从中领略到或智慧或幽默或哲理的因子,获得审美的快感。特别是在这些声音和画面配合作用的时候,影视艺术的娱乐性被完整的发挥出来。观众视觉上赏心悦目的同时,加之各种听觉元素的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观众便可以从中获得极佳的视听享受。 (二)对影视审美娱乐性的例证分析 影视审美中的娱乐性,其本质体现的是一种游戏的心态,而且这种游戏的心态是一种大众化的游戏心态,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世俗大众的取悦,对大众口味的迎合。1998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推出的电视连续剧《环珠格格》在全国刮起了一阵收视狂潮,创造了大众文化的奇迹。这部电视剧不仅拥有大量的少年观众,成人观众的比例也明显“超重”。男女老少,大江南北都被“小燕子”的顽皮和恶作剧弄得捧腹大笑,戏里戏外热闹非凡。当劳累一天的广大工薪阶层回到家中,除了吃、喝、休息以外,这样的娱乐电视剧所带来的开 怀一笑,也可以算作是给自己一种松弛、欢娱的回报了。但是对大众的取悦和迎合又并非这样的一个“玩”,一个“闹”能够解决。观众对制作商快马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