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磁带拍摄的,可以看出对画面影调装饰性表现所达到的程度。由于这是一部古装片而且描写的是唐初的一位诗人,因此导演十分讲究画面和影调的装饰性。导演和摄影充分挖掘数字摄像机的潜力,如巧妙地加上滤色镜等,再加上灯光的细腻布置,使得画面古韵悠远、意味无穷。其中一些画面许多观众乃至专家都以为是电脑制作出来的,其实是摄像机加灯光拍摄的。这部影片被电影金鸡奖和电视电影百合奖专家评委们一致认为比电影拍得还好,当之无愧地获得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百合奖一等奖。数字摄像机及磁带的潜能还在不断地被挖掘,目前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磁带及电视的出现,又给电视电影带来更完美的制作,在技术上、在画面光效上,一般观众用肉眼已区分不出胶片和磁带的不同。 另方面,电子摄像机可以更灵活、更多角度地表现生活本身的质感。艺术家对生活本身的探求是没有穷尽的,对生活空间的表现也不会停止在某些层面上,器材的改变有助于人们想像力的开发。摄像机的轻便简易使创作者有可能打开生活的另一层空间,另一番情景。从某种角度说是更真实地表现生活的质感。国外一些电影节甚至是A级的电影节也有一些电影是用DV摄像机拍摄然后转为35毫米胶片电影的。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影像的精致固然可贵,但艺术的力量更在于通过表层影像建构起来的人文精神。这在我们几年来的电视电影作品中可以找到佐证。最初我们曾购买过的一部在艺术圈内和观众中都反映很好的电视系列片《城市边缘人》,故事描写了一批从全国各地来到京城的打工仔的奋斗史。《春娥》是其中典型的一部,春娥夫妻从河南到北京,以收废品为生,几经艰难最后办起了一家废品回收公司。镜头灵巧地深入到生活的真实空间,不懈怠、不雕琢、不蔑视,透过朴素的画面使我们看到创作者对生活的诚意,令人感动。总导演林大庆是陈凯歌的同班同学,他对我叙述拍摄这部影片的理念时说,他希望拍摄更加接近生活原生态、不雕饰生活、记录生活的作品,这种作品也可称为真实电影。这部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电视电影对真实生活本身质感的追求。随后电影频道拍摄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不要欺负人》、《晚安重庆》等,都是用磁带拍摄的这一类作品。摄像机使创作者能以更动态的空间、更多变的角度,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方式拍摄下生活真实的感受。《上车,走吧!》的不规则构图和晃动的空间,使人特别地感受到打工者对进入陌生城市的不安以及他们对前途的渺茫感。这部作品以他艺术上的成就获得了电影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同时还成为一些艺术院校电影课的教材。导演是“第六代”导演管虎,他拍过多部35毫米的影院电影,而这部电视电影使他第一次登上金鸡奖的红地毯。用低成本制作电影的条件下,摄像机是否以它的便捷和纪实特性给电影多了一点对时空的想像呢,何况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足。 电视电影几年来的艺术成就,使我们不再小看我们选择的电子摄像机、磁带,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代传媒器械延续百年来电影创造的人文精神和大众关怀。 3.促进电影市场多元化格局,形成市场直接运作生产的经营流程。 原有的电影市场是单一的影院市场,制片厂一律把完成片的拷贝送到影院去放映,个别影片进入录像带市场,也是微不足道的收益。还有一部分影片完成后就进入中影公司的仓库从未见过市场的天日。20世纪90年代中旬电视进入频道专业化趋势以来,电影频道的建立开辟了稳定的电影第二市场,电视电影的出现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电影市场。 如前所述,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娱乐媒体的出现,不仅刺激了人们新的娱乐欲望,也大大地改变了旧有娱乐媒体的形态,电影市场不再是单一的影院市场,而是由电视台、录像机、影碟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与电影院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影市场。用前任电影局副局长王庚年的话说:现在的电影市场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因为现在的观众是用多种方式来观看电影的。在当今中国影院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综合开发电影市场是必然之路。电视电影在建立多元化电影市场的变革中将是一个良性的因素。 首先,电视电影是小屏幕电影,如用标准数字摄像机制作的话,成本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即使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制作平均成本也不超过100万人民币。这种低成本的制作,在电影频道的黄金时间仅播出一次,就可以靠片前和片中的广告收回成本。如若再制作成录像带、激光影碟等发行就是利润,好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电影还可以转为35毫米胶片电影在影院放映,这里的利润潜力显而易见。小投资稳定回报是电视电影在电影市场之中的优越性,最重要的是电视电影在电影经济不稳定时期通过电视市场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稳定国产电影生存的作用。 其次,电视电影打破了35毫米胶片电影先由制片厂制作,然后进入电影市场发行的单向经营运作,有时会落得血本无回的结果。电视电影是由电影频道出品,也就是由市场直接运作生产,为播出的需要制作节目,由播出节目的档期决定创作生产,用收视率来及时调整电视电影节目的艺术质量,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艺术生产的盲目性。以市场来调整艺术创作,电视电影以电视市场的稳定来保证对国产电影发展的回报。 无论从制作材料还是从制作流程上,电视电影对中国传统电影格局的突破都是有意义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电影的生存。 数字磁带电视电影能否与胶片电影在电影艺术上相得益彰 影院电影一般来说是用35毫米胶片制作的且投入的成本非常高,是电视电影的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而电视电影在国内一般来说是用磁带拍摄,是小制作、小成本,这与国外制作电视电影有所不同,是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决定的。电视电影从这方面来说,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与影院电影一定有无法比拟的方面。但是,电视电影可否在艺术上有所建树? 首先,对电子技术影像画面的视听特征要重新评价。电子数字技术革命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电脑三维动画使得电影可以展现我们不可能看到的许多奇观,从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到未来人类的宇宙旅行,那种奇妙的感受令人惊叹。现在数字高清晰度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使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一个电影DV时代即将到来,用磁带拍电影也成为可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方面,高清晰度数字磁带呈现的影像素质与胶片的影像素质的差距已经小到了人的肉眼可以忽略的程度;高清晰数字磁带制作电影在技术上更便捷,完成片后如需要也可转成胶片;磁带可重复使用,因而没有耗片比的压力;由于摄像机的小巧,使影片拍摄的角度可以更灵活,更接近我们眼睛观察事物的各种角度,从而拓展了我们对生活空间的认识。许多国家的电影人已经开始更广泛地开发磁带的艺术潜力,在戛纳电影节获奖的丹麦电影《黑暗中的舞者》就是一部用磁带拍摄的电影,而且拍摄时动用了100部摄像机。这启发我们如果更多一点信任我们手中的摄像机,或许我们还能获得更大的艺术创造空间。磁带正在做到胶片能做到的事情。 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看重电影影像与表现出来的电影气质及人文精神的契合。电影是艺术的一个品种,艺术的永恒魅力来自于对人性及人类丰富情感的准确表达。因此,假如一部电影作品散发出卓越的人性与情感的光辉,人们是可以宽容影像上的些许瑕疵。电影频道用磁带拍摄的获金鸡奖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王勃之死》等被评委们认为比当年度胶片电影拍得还好,正说明了这点。艺术家们正在从对某一种技术材料的单一崇拜中走出来。 其次,电视电影出现一批电影艺术标志性佳作。四年多来,电视电影已制作近400部,有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成功之作标志着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