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上一页  [1] [2] [3] 


Tags:


   中国电影市场综述      ★★★ 【字体: 】  
中国电影市场综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1:37   点击数:[]    

然惨淡得很。而反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影片《深渊——邪教的本质》《走出死亡陷阱》等影片的票房更不理想。主旋律影片的份额在减少,其中有影片质量的原因,但也有长期以来形成的观众印象口碑较差的原因。《首席执行官》在大学校园中的推广活动现场颇为热烈,大家都说影片好,但是在市场上就是少人关注,这就受到了主旋律影片印象口碑的影响。而就目前的观影人群组成而言,观众以28岁以下者居多,娱乐性较弱的主旋律影片显然不具备太多的市场竞争力。
从创作看市场意识
纵观200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与发行放映部门对于市场意识的敏锐相比,制片方在创作上对于市场意识的理解能力与把握能力还很不够。这其实也是造成目前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较小的重要原因。
2002年是近几年来少见的作品丰收年。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集体复苏,为重振国产电影雄风写下了最扎实的一笔。张艺谋《英雄》在笔者完成此稿之前尚未公映,但是市场呼声已经极高。陈凯歌《和你在一起》,虽为小题材,但是却拿下了2000多万的票房。田壮壮《小城之春》也以150万的票房为艺术电影争了口气。第五代导演选择了商业片作为他们复苏后的拍摄类型,是大局势的必然。因为这种艺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对他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但是,在整体的2002年作品中,这种有足够市场意识的影片显得太少。
除了上述的《和你在一起》《英雄》两部影片外,其他作品明显缺乏市场意识。这种缺乏反映在2002年出现的一批新导演的作品上面,更为明显。陆川、张一白、吴兵、孟奇、张番番、李春波、滕华tāo@②、马晓颖、郦虹、李鸿禾……20多位新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2年作为他们正式踏上电影之旅的第一步。这些作品显示了新一代电影导演对于现实生活及电影观念的理解,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活力。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表达欲望的过于迫切、对社会生活观察和感悟的不足、市场意识的明显缺乏,都使得他们的影片在面对市场时显得苍白无力。其中票房最好的《寻枪》(最终票房为700多万),虽然媒体一致叫好——用导演陆川自己的话说是“嚷嚷着上路”,但票房也曾一度不尽人意。正如谢飞导演所言,影片视听夸张,内容空泛,偷枪的人与警察马山没有发生情感或命运上的纠葛,丢枪只是个偶然因素造成的,所以导演想表达的那些所谓寻找的哲理引不起观众思考。而《我最中意的雪天》《女孩别哭》等影片的市场状况则差强人意。
看来,这批新导演的新作品仅仅是在数量上和发展前景上给予我们一些惊喜,但是在繁荣中国电影市场方面的作为还有所欠缺。而同样的是,繁荣韩国电影的主体——韩国一批年轻电影人——则有着清醒的市场意识,他们吸取了好莱坞的成功经验,又把本国文化融在电影里,并且熟练掌握港片的成功元素,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港片占领整个东南亚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2002年本应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元年。但是我们发现,国产的商业电影缺稀得很。暂且抛开主旋律影片不说,即使是《生活秀》《我爱你》《天上草原》等影片中电影的商业元素分量还很低。目前国产片的商业元素组成还仅仅停留在名导演、名演员等程度上,在题材的娱乐性、影像的愉悦性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同时,除了贺岁档外,制作方还缺乏制作相应类型影片以适应不同档期需要的能力。
目前的电影创作,我们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市场“预检验”手续。这套手续的核心是“观众”,即在“三性统一”要求下,根据相应调研结果所提供的信息,了解主体观众所喜欢的题材及作品风格,为观众定做适应他们欣赏口味的影片。
显而易见,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中国电影,要完全投入到市场经济洪流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我们目前所进行的诸多努力,已经呈现出了良好态势——以市场经济规律为指导,浮现在2002年度中国电影中的市场意识,已然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方向。相对于东南亚电影市场的日渐萎缩而言,2002年度的国内市场一枝独秀,并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整个电影业也都感到了解放电影生产力所带来的回报。我们也盼望着在市场意识这一发展大旗的指引下,中国电影市场早日走向辉煌。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钅右容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

  • 下一篇文章: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电影市场综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电影市场综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中国电影有话好好说——影视作品的...
  • ››中国电影“殖民地”化四大征象批判...
  • ››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产业发展时期
  • ››中国电影与全球化趋势碰撞
  • ››中国电影审查标准和删改标准
  •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 ››中国电影市场综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