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      ★★★ 【字体: 】  
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1:25   点击数:[]    

的话说得实在好;在我们构思艺术作品时,应时时想起这句话来。
点睛
画龙点睛,腾飞而起。
张僧鳐(梁武帝时人)在金陵安乐寺为壁上四条白龙点睛之时,刚点了两条龙的“睛”,则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这故事尽管神奇,却成了日后艺术创作“紧要处”的比喻。
前面讲的“意念”、“动作”也都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紧要处”、“突破点”,亦可称之为“点睛”之笔。这里把“点睛”单列一节,无外乎强调其重要性。
我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一些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此类“点睛”之笔。例如《太平广记》、《世说新语》等书中就有相当多的惊人妙笔。例如《太平广记》第236卷所载的那个广为流传的“石、王争富”的故事就是一例:
晋石崇与王恺争豪。晋武帝,恺甥也。尝以一珊瑚树与恺。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间罕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举铁如意击碎之,应手丸裂。恺甚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尺,条干绝俗,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比者甚众。恺怅然自失。
这段叙述很具有视觉效果,又充满“戏剧动作性”。从色彩讲,珊瑚乃红色;从动作讲,石崇举如意击碎之。到最后石崇命人取出无数珍贵的珊瑚,王恺——这位皇上的舅舅,竟然羞愧地“怅然自失”。这难道不是“点睛”之笔么?
《聊斋志异》中也有许多此类精品,《鸽异》是很精采的一篇。分析下这篇小说的构思是很有意义的事。
它写了一个酷爱鸽子的人的“悲剧”。
小说先写鸽子的种类:
鸽类甚繁,晋有坤星,鲁有鹤秀,黔有腋蝶……,又有靴头、点子、大白、黑石、夫妇雀、花狗眼之类。
接写主人公爱鸽:
邹平张公子幼男,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其养之,如保婴儿:冷则疗以粉草,热则投以盐类—…齐鲁养鸽家,无上。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
接着小说进入故事情节。一夜,有位白衣少年来访,看毕张公子的鸽后,领他到自己家中看鸽子。他的鸽子令张惊叹不已,都是世上绝无的珍品。再三乞求,给了张公子一对白鸽,这对鸽子也是珍奇无比:“接而玩之:晴映月做琉璃色,两目通透若无隔阂,中黑珠圆于椒粒;启其翼肋肉晶莹,脏腑可数。”张仍不满足,再求之,少年化做大如鸡的白鸽飞去。
张公子回家后精心哺养,二年后孵鸽三对。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位做官的朋友见到他问“畜鸽几许?”公子退思,疑其要鸽,感到很为难:给又不舍,不给又是父友、官。最后狠狠心选一对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不啻也。”
过了些日子又见到此公,公子很得意,可此公却连个谢字都没有。他忍不住问:“前禽佳否?”可是万万想不到回答却是三个字:“亦肥美!”原来此公早已将鸽子烹之食之了!
小说结尾是张公子梦见白衣少年,对自己怒斥,然后将所有的鸽子都“引而飞去”了。
这篇小说其点睛之笔就是“亦肥美”三个字,这三个字就象画龙点睛一样,使整篇作品之“龙”腾飞起来。三个字不亚于一出悲剧对人心灵的震撼!这三个字将张公子爱鸽成癖的痴情;将白衣少年寄托骨肉的情感都击得粉碎;同时,三个字也将一个不学无术,贪婪嗜食,摧残美的老官僚的形象活托于纸上!总之,三个字成一篇之灵魂,形成了整个文学构思的突破点。
当然要使这“点睛”之笔能在关键时刻奏效,首先还是要“龙”本身画的有腾飞之势。很难设想,没有《鸽异》小说开端时对张公子爱鸽成癖的描写;没有对白衣鸽仙出示的珍鸽的描写;没有对张公子面对某公索鸽时的心理描写,没有这一切的一切,“亦肥美”三个字一出口时,会有如此强烈的悲剧效果吗?
《鸽异》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有这三个令人心颤的字就足够了。而影、视作品恐怕就不够,而前面“石、王争富”的故事也许更适合于银幕来表现。
做为文学意念,可以是朦胧而抽象的。可是要成为一部影片总体构思中的突破点,就非要清晰、具体不可。它体现在银幕上常常是具有动感的、视觉形象的细节或由此而引发出的事件或情节。《纽约奇谭》中如果仅是青年音乐家脱礼服,还只能算做动作性细节;而当大音乐家也愤然脱礼服,就发展成了事件;待到音乐征服了所有人,全场听众都一件一件地把礼服脱下来,就形成了渐次而发展的戏剧高潮。
大凡事物,多因条件具备才发生。偶然与必然象两条线,只有相交才产生“点”。如果两线平行,就永远不会相交。也就是说永远不会产生艺术构思上的突破性进展!构思中的突破点是艺术家形象思维的质的飞跃。究其产生飞跃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个编剧,雄厚的生活积累无疑是相当重要的。那些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剧本构思多来自对生活的熟知,没有这一点,任何“天才”也不会取得成就,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是这个道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后期影片《屋顶》,有一场看似平淡却蕴涵丰富的戏。年轻的建筑工人盖过那么多大楼,自己结婚却没有房子。新婚之夜,小两口只好挤在姐姐、姐夫的房间里。屋子不大,又无遮拦,孩子们好奇,时时偷看新婚的夫妇。两人不能同衾装,只得偷偷握着手道一声“晚安”。夜半,他们实在忍不住,就悄悄溜到临街门口。这时,他们先是胆怯地四望,当确实知道街上一个人也没有的时候,才慌忙地匆匆一吻。一对新人,在初夜的美好时刻,想接个吻却如此狼狈不堪。这对当时意大利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是何等深刻。一个吻竟具有如此的艺术震撼力,你不得不承认,这的的确确是“点睛”之笔。我们反过来设想一下,《屋顶》如果没有这个吻,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充其量不过是篇“报告文学”罢了。
当然,在这里,我决无轻视生活积累的意思。“点睛”也好,“突破”也好,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离开了“龙”又何必“点睛”?如果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熟知,缺少对贫困生活的体验,怎么能拍出如此感人至深的影片呢?没有雄厚的生活积累,没有对这些生活素材的选筛,就不具备艺术构思的基础。过去我们强调“长期积累”较多,似乎只要达到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就必然会导致质的飞跃。其实这种看法绝不全面。同样是勤奋的作者,“灵感”的光顾并不一视同仁。而对于有些人他可能常年深入火热的斗争,刻苦得令人敬佩,但“灵感”却始终与他陌生如路人。
我认为,获得创作“灵感”,除了要具备勤奋和生活积累的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便是创作人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康德说过:“这种能力,单就它本身而言,其实就是被称为才华的东西。”(见《近代美学思想论丛》第34页)
“才华”对于艺术创作是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很难设想一个一点才华都没有的人可以从事艺术。这题目已超出本节范围,我们将在后面会涉及到它。
道具
“道具”原为佛家用语,系指一切帮助修道的器具。后来日本人给庸俗化了,被用来泛指一切器物,例如桌椅板凳,茶壶茶碗之类。
后来西洋人又将这名词移植到戏剧中,成为“戏剧道具”。道具是死物,如唱戏中的刀枪剑戟之类。而到了电影、电视中,有些道具则是“活”物,如牛羊马狗之类;有些活道具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则一跃变成主人公,如苏联电影《白比姆黑耳朵》里的狗——比姆。
《天云山传奇》,冯晴岚那件破旧的毛衣,就其属性是道具。然而在影片结尾时,它晾在绳子上,镜头对准它一拍就是十几咫。此刻,它就不仅仅只是一件道具了。她成为爱情和忠诚,勤劳、善良、美好……总之她成了一代中国知识妇女美的化身。据说导演谢晋在处理旧毛衣这件道具时,确实煞费苦心;他让道具部门的创作人员,硬是将一件新毛衣搓洗、加工成一件破旧的毛衣,因为他意识到这件毛衣不仅仅只是一个道具。
运用道具,其实是一种取巧的结构剧情的方法。这道理,在中国早已被戏曲大家们悟出。老戏迷们将在剧情中能起关键作用的道具叫“关目”。
“关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推荐)十七年电影

  • 下一篇文章:试论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与学术规范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