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字体: 】  
为女性电影而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3 15:14:06   点击数:[]    

蜀芹所创作的作品,指出了这一群体所作的贡献。就是在影片的镜语设置上,凸现了女性特有的情感。文章还高度肯定了《人鬼情》“将是一部女性生活的寓言”。 
  戴锦华在1994年发表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基本上承继了杨远婴的论断,并认为《人鬼情》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持乐观的态度,清醒而尖锐的指出:“女性制作者突破主流意识形态、或经典男权话语、完成自觉地反抗或抗议的女性自陈的努力,大都呈现为一次逃脱的落网。”并对这种状态的产生给出了原因分析:“一、这些影片的女性制作者并未能建立一种真正自觉、自省的女性立场,她们大都持有某种本质论的女性观,大都保有某种经典的道德判断与性别价值判断。女性命题与女性形象的历史空白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女性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的混乱与无知,这一切成了女性电影中女性怪圈的历史成因。二、其表达女性自陈的努力,大都止于塑造‘正面女性形象’,而始终不曾成为一种话语的与文化的反抗或颠覆”。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自省精神足以鞭策现代女性创作者奋勇前进。 
  尽管女性创作者经受着种种公开的或隐匿的钳制与束缚,但是批评家们在清醒认识现实的基础之上,积极地为女性导演的创作实践提供多方面的构想。李显杰、修倜在《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性意识》通过梳理和归纳电影叙事中的几种女性叙述人方式及其产背景,并着重考察了女性叙述人所具有的“话语”功能和“言说”功能,指出“女性叙述人往往成为女性主体(指影片制作者——编导)的‘代言人’,有着女性自身情愫的直接经验投射。因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正是作者所强调的一部作品能够称之为女性电影的核心要素。此文从叙事学的角度为女性电影提供了一种创作方法。王虹则借鉴了西方的女权理论思想,她在《女性电影文本》中肯定了莱尔·姜斯顿以及萝拉·莫薇早先提出的女性电影必须是对抗电影的论点,认为女性电影应该不断地进行着摆脱男性的目光,坚持以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角看待自我的实践。王玲站在现代的角度试图从文化内涵的层面建构女性电影,她在《走出目光的藩篱——论中国女性和中国电影的话语与身份书写》中指出,面对后殖民文化时代,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出路应该面向两个方向;一是张扬文化精神,建立有效的性别文化和本土现实文化认同;二是走出目光的藩篱,忠诚于民族文化,确立女性的性别身份和中国的文化身份。 
   
  四、结语 
   
  纵观这二十年来的中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批评工作者们并未将精力放置于理论建议,更过是把目光投向了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她们以强劲的批判揭露了以往电影文本中隐性的性别差异与男性中心文化秩序,并试图借助女性创造者构建真实体现女性生存、情感、心理、欲望等的女性电影,但是这种构建的力量却十分薄弱,这其中固然有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强大阻力,也有理论自身的矛盾性,后现代主义的来临,让一切消解得毫无意义,女性的意义似乎只有在不断地颠覆和解构男性意义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关山译,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文艺研究,1985年 
  第4期. 
  [2]李军辑,西方女性电影,工人日报,1985年7月7 
  日. 
  [3]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周传 
  基译),影视文化(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4]伊·安·卡普兰,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 
  现,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5]魏红霞,新时期中国电影女性形象,妇女研究论 
  丛,1994年第1期. 
  [6]万勤,当代美国女性电影一①,当代文坛,1995 
  年第5期. 
  [7]凌燕,电影的另一种定义:伊朗电影(女人花),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8]李显杰、修倜,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 
  性意识,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9]魏红霞,80年代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浙江 
  大学学报,1998年第9期. 
  [10]屈雅君,女为悦己者容——关于男性电影的 
  女性批评,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11]秦晓红,女性生存状态的中国镜像——论中 
  国电影的女性形象建构,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 
  3期. 
  [12]范志忠,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 
  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当代电影,1994年 
  第6期. 
  [13]①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 
  性与女性的电影,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14]伍国,女性主义神话的建构与颠覆从第五代 
  到第六代电影电影艺术,2004年第6期. 
  [15]郭泽清,从《孔雀》《青红》看第六代电影人的 女性情结,龙岩学院学报, 
  2006年2月. 
  [16]杨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当代电 
  影,1990年第3期. 
  [17]王虹,女性电影文本,西南民族大学,2004年8 
  月. 
  [18]王玲,走出目光的藩篱——论中国女性和中 
  国电影的话语与身份书写,巢湖学院学报.2004 
  年,第6卷,第2期.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对立和共存

  • 下一篇文章: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为女性电影而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为女性电影而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