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原来东盟之间的货币互换扩大到所有成员,同时东盟各成员与中、日、韩以及中、日、韩之间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和债券回购安排。清迈会议后,“10+3”国家即着手落实清迈倡议的内容,有关双边货币互换和债券回购安排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正在探讨之中,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清迈倡议标志着东亚国家在区域金融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它是“10+3”框架下加强东亚资金自助和支持机制的良好开端。根据“清迈倡议”第7条,“10+3”财政部长们还授权东盟秘书处在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自我融资机制进行研究,从而加强东亚国家整体应付金融危机的能力。可以说,东亚建立货币互换机制是形势需要。以前日本曾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但因美国的反对和东亚国家对日本的难以信任而未实现。而“清迈倡议”货币互换机制将为“10+3”国家在面临国际收支困难和外汇支付危机时提供短期外汇流动性支持,是现有的以IMF为中心的国际资金援助机制的必要补充。
关于借鉴欧元机制引入亚元机制的共同货币问题,理论上早已有研究。最近来华参加APEC会议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芒德尔先生在1961年就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了《最佳货币区域理论》文章。芒德尔的文章简要阐述了共同货币的优势,如降低了贸易中货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消除了相关价格的不确定性。同时他也详细分析了共同货币的劣势,最大的不足在于:当需求的改变或遇到其他不对称冲击要求某一特定地区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很难保持充分就业,除非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当然,在利弊分析的基础上,芒德尔教授对实行统一货币持肯定态度。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经济基础同质的诸多经济体尤其是中小国家,货币统一优势大于劣势;而经济基础异质的经济体尤其是较大的经济体,货币统一劣势大于优势。
考虑到东亚有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特点,东亚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多样性突出,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属于经济基础异质区域,所以东亚的合作应以发展为目标,尊重多样性,循序渐进。首要的是巩固和加强在“10+3”范围内已有的美元国债双边回购协议及货币互换机制的成果,完善对话机制。将来该货币互换机制是否发展成为像欧盟那样的货币统一化,引入类似欧元一样的亚元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稳妥发展。
中国政府和银行系统要积极应对欧元转换与流通
1998年12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发布了《关于欧元启动后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关于经常帐户、资本帐户、外债指标和统计报表等有关欧元区原有国家的货币在中国境内兑换为欧元的事项。现在,中国政府和银行要积极准备应对欧元的流通,早日出台有关政策,以顺利实现欧元在中国的转换与实际流通。
将欧元在较短时间内引入欧元区十二国以及世界的实际流通领域,欧盟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同样,中国境内的欧元转换与流通也给中国的政府和银行系统带来一定的挑战。银行系统将需要在牵涉欧元实际流通的零售、结算业务方面相应做出调整。调整具体涉及到各种欧洲货币存款户转换为欧元存款户,欧元现钞的提供、欧洲货币的兑换及存取、出口结算业务中计价货币的调整、远期结售汇报价的调整、新增欧元现钞外汇买卖交易、确定欧元的现钞价格等。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