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经济法

上一页  [1] [2] [3] 


Tags:


   环境法存在何以可能      ★★★ 【字体: 】  
环境法存在何以可能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5:57:13   点击数:[]    

同的需求和利益,其三,由市民理论与商人理论归纳出市民与商人。依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将关注生态利益之人抽象为“生态人”。其四,由法律发展过程,从私法—社会法—生态法过程,法律在人的模式上亦是从市民—社会人—生态人的过程。其五,自然权利的实现。我们描述的生态人,具有如下特征:(1)生态人是理性人;(2)生态人是以生态利益为目的的理性人;(3)生态人是以追求生态利益作为唯一目的的。
  2内容权利的变革:环境权是自然赋予人之权利。表现在;
  (1)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何谓人权?根据自然权理论者的观点,人之作为人拥有的平等、自私、自主、自尊、自卫之类的“本性”宣布为权利,按照逻辑,本性权利就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力是与生俱来的。既然自然权力就是超越实在法而存在,并且是不可剥夺的。既然,本性是人所共有的,而且表现了人之作为人的基本现实,那么,本性的权利就是人所共有的。所以自然权利或本性权利,就是人权。
  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则认为环境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环境权是一种超越实在法而存在的,并且是不可剥夺的。人之作为人,在于天生万物,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可以享用万物。第二,环境权的核心是生存权。
  (2)环境权是一种物权
  第一,环境权是一种环境要素之归属的权利,第二,环境权是绝对环境要素之归属的权利。
  (3)环境权是一种人格权
  第一,环境权的基础是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性命维持和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第二,环境权涉及到身体权的利益。第三,环境权是一种健康权。
  (4)对于自然来说,人应作为自然的代理人,在其受损害或污染是为其主张权利。其权利之地位与自然中的人的权利具有等同的地位。
  四环境存在可能性的必然性的要求
  现有的环境法存在何以被忽略,除以上论述的原因之外,就是与人类利益关系距离远。人类经验不到,或经验到的地位很少。现存的环境法律制定者国家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制定出环境法条例,这属于可能性法律,只有得到普遍遵守才能使其为法律。怎样使现有法律得到应用?其做法如下:
  (一)观念的形成,环境法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形成的途径为刚性和柔性。对于刚性来说,就是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形成。我国现有形成以这种方式的如计划生育。其二就是柔性,就是柔性。就是宣传与教育,让人们深入其中,体味到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后果,自发的形成这种观念。
  (二)科学技术的过份信仰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因而我们不能过于信仰技术,技术带来了许多益处,但同时也造成潜在的危害。如电脑网络除现实的电脑辐射外,人的精神也陷入到虚拟的环境中去,因而,我们在应用技术的同时,要多方面考虑追求社会综合的最大利润。
  (三)公共信托机构的设立。因为对于环境来说,人对技术所了解的信息甚微,需要这种机构来平衡单个人因了解信息所花费的大量成本。
  (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博弈,通过公共信托机构或国家的介入,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通过共同的信息,达成合作博弈中的正和博弈取得社会的最大利润,将环境污染减至最小。
  (五)作为国家或公共机构要有意识将人类生活条件及生产模式规划地更好更适于自然环境,必须进行原则性规定。使人类可持续发展。其一,排污不要超过环境自净力,其二生产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对生产的供给要平衡。
  综上所述,从实然、应然等角度要求环境法存在。其存在的可能性之必然性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性要求。环境法的理论的提出,必须要与现实的情况相一致。环境法存在的可能性,不仅是公益的事业,而且是我们自身的权利得以实现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2]参见刘天齐:环境保护[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4—5
  
  刘国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07—110
  
  [3]参见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64—65.
  
  [4]参见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M].台湾日月出版社.1993..87—91
  
  江劲.环境法律理念与价值追求[M].法律出版社.1999.
  
  [5]参见江劲.环境法律的观念与价值追求[M].法律出版社.1999180
  
  [6]参见江山.人际同构法哲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7
  
  [7]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465页
  
  [8]马骧聪.环境保护法基本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6.
  
  [9]刘国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43.
  
  [10]参见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法律出版社.2002.81—82.
  
  [11]参见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法律出版社.2002.86—88
  
  [12]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转自: 声 明: 本论文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来信指正。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美国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的司法原则和判例——兼议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范的改革

  • 下一篇文章:浅谈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环境法存在何以可能”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环境法存在何以可能”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谈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
  • ››环境法存在何以可能
  • ››美国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的司法原...
  • ››论经济法的精神
  • ››半道“宰客”也是抢
  • ››招投标公证的尴尬
  • ››浅析区域协作执行
  • ››农地承包权的历史考察及法律问题
  • ››新的劳资关系格局中单位对职工处罚...
  • ››试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
  • ››环境法存在何以可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